霧霾來襲,PM2.5接連“爆表”,資本市場隨之作出反應,大氣治理、檢測設備乃至整個環保板塊再次受到關注,其中垃圾焚燒發電產業更是成為各路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從借殼*ST科健(11.86, -0.29, -2.39%)的天楹環保計劃投建多個項目、桑德環境(34.41, 0.31, 0.91%)年內連擲四筆巨額投資,到永清環保(29.400, 0.29, 1.00%)加緊上馬項目,垃圾焚燒發電的巨大市場空間已引發上市公司的投資激情。
據悉,“十二五”生活垃圾焚燒規劃的新建規模為21.75萬噸/日,同“十一五”末比較,年均增速為28%。國金證券(12.19, -0.03, -0.25%)分析師鄔煜認為,垃圾焚燒發電將成為中國城鎮垃圾處理的主流方向,且由于之前制約垃圾焚燒發電的因素在逐漸削弱,垃圾發電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場空間巨大。垃圾發電不但充分利用了垃圾的熱值,又能對燃燒產生的有害成分通過煙氣處理系統進行統一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占地少,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經過多年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可靠,是當前國際上廣泛運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手段。
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初,全球已有35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建有2000多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分布在歐洲、日本、美國等。目前發達國家垃圾焚燒發電占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比例己普遍超過80%,垃圾發電在這些國家已是成熟的產業并進入了產業化、市場化的成熟期。
進入“十二五”,國家對于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扶持正在加碼、政策紅利不斷。在“十二五”規劃的配套政策中,垃圾焚燒處理及焚燒發電相關產業更是被納入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范疇。2012年,國家相繼出臺兩項發電價格政策推動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并明確指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
垃圾發電產業的高速發展空間和高利潤率回報吸引企業競相涉足該領域。據統計,當前我國垃圾焚燒比例在15%-20%之間,焚燒處理能力是2005年的近3倍,達到9.4萬噸/日,但與“十二五”規劃的全國35%以上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目前垃圾發電運營商以BOT模式運營為主并受到政府保護,以補貼、上網電價和稅收優惠為核心收入來源。垃圾作為原材料免費,運營企業還可獲得補貼及各項優惠,再加上該業務的自然壟斷性,毛利率處于較高水平。根據中信證券(11.54, 0.05, 0.44%)分析師王海旭預計,就一個400噸/日的項目而言,可貢獻凈利潤約4000萬元/年。2012年以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審批、上馬呈現加快趨勢,有近40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額達170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主要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投資商約有數十家,產業鏈內的企業主要分為設備供應、工程安裝、投資運營類三大類。市場上比較活躍的企業有泰達股份(4.06, 0.04, 1.00%)、天楹環保、城投控股(8.24, -0.04, -0.48%)旗下的上海環境、綠色動力、重慶三峰卡萬塔環境產業公司、創冠環保(中國)公司、深能源環保工程公司等。國泰君安分析師王威表示,垃圾焚燒處于大躍進時期,只有公司融資能力與技術優勢結合,在跑馬圈地中才能持續取得進展。
綜合分析,垃圾發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在技術、經驗、跨區域經營能力、融資能力等幾個方面,具有垃圾焚燒處理全產業鏈的公司在短期和中長期增長潛力明顯。國金證券認為目前是固廢行業最好的投資階段,而在擴張的過程中,已經著手布點、短期具備很強融資擴張能力的公司,其市場份額有望快速提升。對于擁有資本市場平臺的天楹環保、桑德環境等具備“設備制造+BOT+融資能力”業務模式的公司,優勢自然更勝一籌。對于垃圾焚燒發電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同時具有跨區運營和提供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公司或將長期勝出。
垃圾焚燒發電引上市公司競折腰
⊙見習記者 李琳 ○編輯 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