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6個生活垃圾計量收費試點小區21日開始“動真格”,在結束了第二階段“定時定點投放階段”之后,進入第三階段———計量收費階段。廣州市人大代表視察發現,明察效果不錯,暗訪效果卻不理想。有試點負責人坦言,試點有點急,居民未能適應,估計未能趕上計劃安排。一些受訪專家表示,垃圾計量收費“治標不治本”,垃圾處理工程需要系統解決機制。
試點工作,有關部門的承諾從去年年初的“上半年”到11月的“年底”,已經耗了不短時間了,在試點工作的每一個節點,我們都可以聽到幾乎完全相同的困難:居民不適應。但居民們又有話說:提的各種要求不少,但管理者有沒有親自試一試,這可操作性究竟怎么樣?現在連垃圾分類都還沒解決,又開始搞計量收費,更何況,計量收費的袋子都還沒發到手。眼下又到了接近年關的時候,是人都知道,部門工作將會進入無可避免的“節前綜合征”,選擇這個時間節點來推進垃圾計量收費,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垃圾收費不治本
自從城管委提出垃圾計量收費以來,原以為垃圾計量收費已是箭在弦上,有關部門早已成竹在胸,所謂的試點不過是作為正式收費的過渡。沒想到,試點工作開展一個多月,基層部門竟然還不知道試點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該為調研組提供怎樣的數據。如此混亂的局面,怎不讓公眾產生垃圾計量收費就是為了多收錢的猜疑。
在市民看來,垃圾計量收費繳的錢可是實實在在地進了有關部門的腰包,但這筆錢用在了什么地方,則一概不知。為什么垃圾袋大袋單價是5毛而不是4毛?背后有什么科學依據?公眾也沒看到相應的解釋。垃圾處理每個環節耗費多少,財政補貼都消耗在什么地方,有關部門如果能詳細講清楚處理一袋垃圾在每個環節的投入,以及居民相應的付出,相信比不斷重復“發達城市也是這么做的”要好上百倍。
一些受訪專家表示,垃圾計量收費“治標不治本”,垃圾處理工程需要系統解決機制,如我國當前垃圾處理流程普遍缺乏控制,垃圾回收利用時也缺乏價格補貼政策,企業參與動力不足,少數垃圾回收利用企業生存舉步維艱、運作艱難,這些問題都需要有更多配套措施出臺,只有對生活垃圾進行先行分類,再據此建立計量收費體系,并構建垃圾處理的系統工程,才能以環保、經濟的方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混收混運體系短時難改變
“城管委做了大量(垃圾分類)工作,但市民還是信心不足。”市人大代表駱鼎反映,垃圾分類工作初見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對垃圾分類認識不夠,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回收體制欠缺等問題。例如,一些社區對生活垃圾進行了有效的分類,但在環衛工人進行收集運輸時又混合在了一起,“市民們對此意見很大”。
專家表示,廣州20多年時間形成的混收混運體系,想要在短期內改變過來,難度可想而知。在垃圾分類這種革新中,市區兩級收運體系很快可以調整到位,但社區和家庭這一塊在和大的體系對接之間,缺少一個市場環節,這就導致對接中很容易出現混收的情況。
目標高難達成
廣州市在全市128條街道和36個鎮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目前全市1400多個社區大部分開展了分類推廣。但廣州市人大代表近日視察發現,明察效果不錯,暗訪效果卻不理想。
廣州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謝曉丹介紹,全市社區中分類收集設施配置到位、居民家庭開展實質性垃圾分類的社區超過30%。從今年5月至今,經市、區兩級驗收合格的垃圾分類社區達604個。
“我們的目標是,到今年底1400多個社區中有80%驗收達標,但從目前看,這個目標定得比較高。”謝曉丹說,據反映,個別區、縣級市不僅沒有配套垃圾分類經費,甚至還挪用市政府下發至每個街道的垃圾分類專項經費。另外社區執行垃圾分類的動力不足,督促、檢查就做好點,平時就不行。在不少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投放的準確率也不高。
“如果一定要在年底完成80%的目標,我擔心到時會有問題,會有各種水分出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力也點頭說,如果一開始目標定得太高,操作起來有難度。“必須要實事求是,初期目標不宜設得過高,否則效果可能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