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雖然目前環保產業很“熱”,很多地方都聲稱要將環保產業打造成當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支柱產業,但環保股卻跌得很厲害,這種現象如何解釋?
5月20日,在2014年中國環博會高峰論壇上,主持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的這個問題一經拋出,立刻引發嘉賓的熱烈討論。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陳俊華表示,從年初至今,龍頭環保股下跌了大約20%,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去年環保股“實在太火爆了”,漲幅大都在50%-100%左右,基金經理人追求落袋為安,將收益變現給環保股造成了很大的拋壓;二是經濟大環境不好,國家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支持環保和淘汰落后產能,大部分人認為政策不明朗,所以造成了市場冷淡的情況。
另外,基金經理們的一大困惑是,目前在資本市場上可選的環保股標的太少了,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公司不超過10只,能夠報得上名字的公司,香港不超過5只,國內也不超過5只。基金經理們認為研究環保行業性價比不高,要花很大精力研究一個并不很大的公司,而且還存在風險。
海通開元投資公司執行總經理呂曉也表示,環保產業具有類似公用事業的屬性,投資周期長,投資量大,回報卻較為平穩,這肯定與基金經理的傳統投資理念相沖突。而她接觸過的大量環保企業,很多具有很好的技術,但是由于領域過于狹窄,推廣起來很困難。
對此,陳俊華呼吁,環保企業一定要重視資本市場,無論是資金還是企業知名度方面,資本市場都是環保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對于來自資本市場的召喚,環保企業卻保持著警惕。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表示,金融業是典型的“錦上添花”的行業,對于企業的融資,他的建議是:“看好自己的股權,不要被投資機構忽悠了。”他認為,一次發40%的股權給投資機構,再想融資就沒有空間了。另外,還要管理好自己的應收賬款,環保行業的應收賬款普遍較大,基本占到當年收入的50%左右,如果把這一塊管理好,債務性融資就能減少一些。
不過,也有環保企業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北京曉清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小清表示,從2010年開始,他們公司相繼引進了兩筆風投,現在他們正在積極謀求上市、借殼或者并購,通過多種融資手段來解決資金問題。他認為,今后10年對于環保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將是環保產業的黃金十年,如果把握不住,機會就沒有了。
據有關機構統計,到“十二五”末,全國環保投資需求將達3.4萬億元,行業產值將達2.2萬億元,均較“十一五”翻一番,行業年復合增長率在15%-20%之間。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在會上表示,預計土壤修復和地下水修復等環境修復行業將在“十三五”“成為環保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