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4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表示,發改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年內完成該項工作。
實際上,從環保工業市場開放,到后來的特許經營,發展到現在的第三方治理環保領域正在逐步走向精細化。無論是財政部的PPP模式、發改委的第三方服務、環保部的第三方專業治理,還是住建部的特許經營,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已深入到更深層次。
對于這一政策變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環保企業普遍寄予厚望。
“第三方服務”成改革重點
對于當前的環境問題,馬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受到的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環境惡化的趨勢短期內還難以根本扭轉。
因此,無論是從短期政策還是長期規劃而言,環保依然是回避不開的重點話題。
馬榮表示,國家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等政策;同時將繼續加快環境改革制度的建設,目前由發改委牽頭,正在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今年內將完成該項工作。
馬榮進一步指出,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建立以投融資、工程設計、運營管理、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為主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探索PPP模式。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就曾針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交提案,建議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議、市政公用事業PPP機制進展及建議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包括財政部、住建部、環保部等多個部委也都在積極推動第三方服務的新模式。
一位專家在上述論壇上稱,無論是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科技部都在為第三方服務政策的推行做各種準備,是近年改革的重點。
金州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蔣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環保部等都非常支持第三方服務模式,呼吁政府在該改革模式上增加一項環境基金,便于向財政資金不足的地方進行轉移支付。
企業呼吁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從環境治理上來看,推行第三方治理可以促進排污企業有效治污,降低監管部門的執法成本,對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否能確定卻被業內認為是橫在環保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道坎。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全國環保企業大約有3萬家,總產值1.5萬億元左右,與國際上年產值超百億規模的環保企業相比,中國環保企業過于“瘦小”,難以與國際大公司形成有力的競爭,未來的發展備受關注。
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胥樹凡在論壇上表示,“我接觸過很多企業的老總,他們并不需要政府給多少財政資金支持,關鍵要給他們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碧水源總經理戴日成也認為,一個是價格問題,另一個是環境標準問題。如果沒有很好的價格體系,企業的服務做不好;高標準才能催生新技術、新的服務,但是,現有的環境標準遠遠落后于環境形勢的變化。
對此,中科院科技政策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認為,公平的競爭環境應該包括法律和政策環境,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能夠通過立法固定下來,不受不利因素影響,同時還要有更好的監管環境。
對于環保企業未來的發展,環保企業們依舊充滿了信心。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就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環保產業應該會有一個質的飛躍,規模、水平、國際化程度都會發生很大變化。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社會資本大量進入環境領域,特別是PPP模式在環境領域的推廣,預示著我國環保產業將進入又一個發展高潮期。”胥樹凡指出。
相關鏈接
政府購買環境服務指日可待 污水處理等將率先“嘗鮮”
治理環境污染,政府財政資金的環保投入要求將更加清晰。
近日,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在2014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最近政府購買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作為一項很重要的政策措施將推行,環保部現正在起草《關于做好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預計很快會發布。
胥樹凡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政府購買環境服務不會進行“一刀切”,將會先在富裕一些的地區試行,前期的購買服務內容將涉及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環境監測、技術性的環境規劃編制和土地修復等多個領域。
意見已起草完成
近年來,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很快,環保技術、環境服務、市場和資金以及企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胥樹凡介紹,環保產業是具有廣闊發展潛力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極大關注。
胥樹凡還指出,國家在環保方面投入也在大幅度地增加,特別是最近政府購買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作為國家很重要的政策措施將推行,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發布了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環保部也正在起草關于做好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已經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預計很快會發布。
對于目前該指導意見的進展情況,胥樹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內容已經起草完成,現正在報環保部批準,需要經過部長會議討論之后才可能發布,今年肯定會出臺。
據介紹,指導意見的出臺,將扭轉政府在環保投入上的規劃方向,從耗費大量資金、時間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環境治理過程投入,轉變成指定性更強的環境效果的財政支付,對于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環保投資,以及財政資金投入環保的效果提升等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政府在向市場購買環境服務的過程中,是否會對企業進入設置一定門檻,成為一些環保企業較為關注的問題。
對此,胥樹凡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政府購買服務,對企業不會設置任何門檻,將完全放開。
根據各地情況分步實施
近年來,政府財政資金的環保支出規模正在快速增加,《關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14年中央預算主要支出項目安排上,節能環保支出為2109.09億元,增長7.1%。
同時,在各地方的2014年預算草案中,財政資金在節能環保上支出規模也在快速增加,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區,增長速度較快。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預算草案中關于節能環保支出資金的使用上卻較為模糊。推行政府購買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政策后,資金的使用情況將會更加具體。
胥樹凡指出,政府購買服務需要有財政資金,各政府部門需要買哪方面的服務,要提出預算,然后一一列到政府的財政支出預算里,按照財政預算支出。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開始凸顯;但是,受限于地方財政能力,一些西部地區在環保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規模上與東中部地區存在明顯差距,實行政府購買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政策,不得不考慮一些西部地區的財政承受能力問題。
胥樹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哪些地區的政府會有這方面的財政預算,需要看具體的情況,購買環境服務現在可能不會“一刀切”。
胥樹凡進一步指出,要根據一些實際情況來確定,比如地方的條件是否成熟,需要購買的某個服務,企業是否能夠提供,購買環境服務的財政能力是否具備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財政實力強的地區,要求購買環境服務的范圍可能更廣一些,財政支出能力差的地區,要求購買環境服務的范圍可能窄一些。“反正是分步實施,不是‘一刀切’。”
對于《關于做好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涉及的購買服務的項目,胥樹凡透露,會先在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環境監測,土地修復,生態類評估,以及很多技術性環境規劃的編制等領域推行政府購買服務。
此外,胥樹凡稱,可能先在富裕一些的地方先試行,然后逐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