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城河湖連通工程讓濕地再現生機
2014年10月底,住建部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接著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同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我省白城市開始申報海綿城市試點。直至今年3月,白城市以城市自身環境優勢和詳細完善的試點實施方案,在全國22個城市申報團隊競爭性答辯中脫穎而出,躋身4強之列。4月2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最終確定我省白城市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
“海綿”是對城市功能的形象比喻,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中,城市承載力要具有像“海綿”一樣的“彈性”。海綿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建設“海綿體”。“海綿體”既包括自然形成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人工建造的植草溝、透水鋪裝、雨水調蓄設施、凹陷式滯水廣場、生態停車場、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城市配套設施。這些“海綿體”起到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作用,需要時將儲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可以高效集水,平衡生態。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壓力。歸根結底,海綿城市建設是對自然水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
按照以往的“以排為主”傳統雨洪管理理念,每逢大雨,往往造成城市出現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的情況。要想建成“海綿城市”,白城市首先轉變原有觀念,突破“以排為主”的傳統雨洪管理理念。白城大力改造源頭減排、排水系統,修復末端調蓄和水體系統,將現有的排水設施與新建設施相銜接,將城市水系統、城市園林綠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區四大系統作為載體,優先利用植草溝、透水鋪裝、雨水調蓄設施、凹陷式滯水廣場、生態停車場、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排水、蓄水,逐步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今年6月,白城市政府召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專題會議。會上首先提出要解決阻礙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硬、凈、綠”四個難題,即解決排水管網通暢問題、市區道路硬化問題、飲水干凈問題、城市環境綠化問題。其次,專題會對建設海綿城市的科學設計和搭配項目、創新模式、組織實施、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白城市按照規劃將拿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海綿城市”試點,主要包括9項308個工程,預計2017年完工。今年,白城生態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工程任務共43項。據了解,白城生態新區毓才實驗中學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共設計透水鋪裝13965平方米,雨水花園26處,可蓄水1235立方米。蓄水池2處,可蓄水500立方米。所有綠地均為下凹式綠地,可一次性收集雨水3252立方米,承載42.5mm/次的降雨量,大大超過了白城市常見的降雨量,并且使雨水能夠充分地再利用。
目前,白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一,為建設“海綿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已經具備了初期的防旱防澇功能。城區中已新建大批人工濕地、水塘、人工湖,城市綠化面積得到大幅提升。
白城市建設海綿城市與生態城鎮化相融合,始終堅持以生態立市,打造綠色白城。近些年,白城為改善整體生態環境,實施了森林公園、鶴鳴湖生態公園、天鵝湖公園、勞動公園等一批重大項目。今年8月,白城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立足于白城生態環境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使白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切實解決影響白城轉型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升白城市生態文明水平,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白城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