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5日報道稱,中國正在向“污染宣戰”,力圖扭轉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期間造成的一些環境破壞。其中最大、最昂貴的挑戰之一是處理水污染。
報道稱,中國將水供應分成六級,環保部監測的968處地面水,2014年僅有3.4%達到最高標準的“第一級”。
報道稱,2015年4月,中國誓言到2020年,將該國七大流域的優良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提高至70%以上,城市飲用水達到93%以上。
報道稱,中國還表示,2016年年底前,取締煉油和造紙等污染水環境的工廠。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照片:有黃河“蓄水池”之稱的瑪曲縣黃河首曲濕地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充區和調蓄區。
【延伸閱讀】中國啟動水污染防治計劃 英媒:清理工業化后果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道 英媒稱,中國政府4月16日公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顯示,對中國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大型環保設備而必須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在中國清理多年不受約束的工業化的后果之際,此舉為海外企業提供了一個機遇。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7日報道,隨著中國公民越來越敏銳地意識到國內空氣、河流和土壤所受的損害程度,污染正成為當局的政治負擔。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寫道:“當前,我國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十分突出。”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出的主要指標是: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
《金融時報》作出計算稱,目前這些流域大約63%的水達標。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規定,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報道稱,目前這些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平原超采地下水的問題十分嚴重,農民、高爾夫球場和高檔居住區都依靠水井。為了幫助向干旱的北方供水,2014年中國啟用南水北調引水項目,將長江流域的水引流至首都。
“在北京周圍的郊區和鄉村,只要有一堵墻,你就會看到鑿井的廣告,他們不得不挖得越來越深,因為含水層越來越低了。”曾在這個問題上敲響警鐘的環保人士戴晴表示。
報道還寫道,《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還將任務分配給特定的行業,因為以往治理污染的努力往往被相互競爭的利益所阻礙。被勒令關閉小型企業的行業包括農藥、煉焦、制革、造紙和煉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