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生態環境是區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然而,京津冀在大氣、水、土等方面存在諸多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京津冀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自然本底條件導致;另一方面是由產業、人口發展等其他問題所導致。
首先,半封閉的地貌特征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
從地勢來看,整個地區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和太行山將大部分平原地區半包圍住。由于主導風向是偏北風和偏西風,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黃土高原作為重要沙塵源,加上主導風向的影響,使得本地區頻繁受到沙塵暴侵襲。近年來,隨著三北防護林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沙塵影響有所減弱,但仍未完全解決。另外,霧霾問題當前較為突出。據研究,北京霧霾來源主要為交通排放的大量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和周邊工業生產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經化學轉化生成的顆粒物。京津冀以南地區污染較重,偏南風夾著污染物進入本地區后,受山體阻隔影響無法擴散,與本地區污染物進行二次反應,加劇了空氣污染。
從海洋環境來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將整個渤海半封閉住。由此,海水的交換能力變弱,自凈能力降低。渤海海域一旦受污染,污染物無法擴散、濃度增加,繼而反應加劇,導致海洋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深。另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很高,與自凈能力較弱的海洋承載力相疊加,更加劇了水環境的惡化程度。
其次,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提出更高要求。
雖然京津的經濟發展已經分別進入后工業化和工業化后期階段,但占據京津冀地區86.89%國土面積的河北省正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特征在短期內無法改變。根據《河北省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顯示,全省制造業數目9.36萬個,占所有企業數目的21.46%;制造業吸納的從業人員最多,為493.98萬人,占所有從業人員的36.71%,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從業人員數位居前三位。制造業在河北省經濟增長和就業拉動方面的作用巨大。另外,根據《河北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758.3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鋼鐵工業、石化工業、建材工業、醫藥工業、紡織服裝業為主導產業,這其中大部分產業的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問題較為突出。河北的高污染特性與產業結構特征相依存,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另外,京津冀地區在污染防治、環境標準對接、環保技術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尚未完善,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
第三,結構性失調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壓力。
京津冀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人口、產業主要集中于特大城市,無法合理疏解。雖然三地產業結構具有很好的梯度特性,但目前尚沒有實現協調發展。除此之外,人口結構的失調性問題也非常突出。京津冀地區城市體系中頂層是北京、天津兩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底層是數量占95%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間層的大城市數量過少,城市體系出現了明顯斷層。京津冀地區僅有唐山市、石家莊市、邯鄲市、定州市、保定市、永年縣6個城市人口在100萬人以上,且其中僅有唐山市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由于中間層城市數量明顯偏少,無法承接來自頂層的輻射,帶動底層發展的能力也較弱。
京津冀地區城市體系的失調,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與區域整體合作體系未能建立有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無法在區域間順暢流通。由于人口過度集中,京津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態承載均已到達瓶頸,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突顯。
無論是京津冀地區自然地理本身的特征,還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表現的資源加速消耗、環境排放強度增加,以及人口、產業結構性失調等問題,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本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進程。因此,京津冀生態環境的治理,既需要綜合考慮本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又應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這樣才能實現標本兼治。
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難在哪兒?
時間:2015-09-15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