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結束了首次“江蘇省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調查顯示,全省大部分深層地下水經過適當處理可以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但地表以下60米內的淺層地下水狀況卻不容樂觀。
調查人員分別從地表水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城鎮污染等角度總結、分析了江蘇地區污染分布特征:江南地區優于江北地區水質,山前平原相對污染較輕。專家認為,污染的原因,一是產業轉移是導致污染事件頻發的基礎;二是企業自身違規排污。而鐵、錳、氟、氯化物(沿海地區)等超標因子,多受堆積物母巖成分、沉積歷史、沉積環境的影響,屬于原生型天然含量異常。
專家們將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分為五大區域: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修復治理防護區、重點防護區、一般防護區、自然防護區。另外,專家介紹說,江蘇省境內流域面積6.53萬平方公里,地表水系發達,降雨量豐沛,但“三廢”任意排放現象普遍。應加強防污立法,防治地下水污染,保護地下水資源。今后應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污染監測網絡,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整理和綜合分析研究,真正實現地下水源的預警預報工作。
江蘇首次摸清地下水污染狀況
時間:2013-04-15 來源:新華報業網作者:沈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