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清華水業藍皮書”系列之《合同環境服務的框架設計》最終完成。藍皮書集合了20多位政府領導和行業專家、企業家討論成果,由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并中國水網研究院共同完成,對國家合同環境服務政策在概念和執行層面進行了深入思索和細化。
傅濤介紹,企業界正在積極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與環境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合同環境服務,是環境服務業的主要商業模式,指環境企業與用戶以經濟型服務合同,約定雙方的環境服務關系,并以可計量的環境效果作為服務標的。近些年,通過引入合同環境服務,環保企業由只向市場提供設備、工程等服務逐漸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變,環保產業實現從單一產業鏈向全產業鏈的發展。
對于地方政府,合同環境服務是引入市場機制的手段,同時也是解決短期資金不足的一種措施。它可以把短期、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服務采購,解決地方政府在預算法約束下的資金困境。對環境企業而言,合同環境服務模式意味著往往環境企業承接的不是單個項目,而是一個周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項目群。這就需要環境企業既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還需要具備整合產業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集成能力。
如環能德美與北京大興區水務局合作的老鳳河改造項目,就是由雙方首先約定綜合的環境治理效果,由環能德美負責綜合相應技術手段實現約定效果。環能德美墊付資金進行相應工程建設和污染治理,大興區水務部門負責定期檢查和效果驗收,并根據相應約定進行考核。如達到約定的治理效果,甲方按合同支付相應服務費用,如不能達到約定的治理效果,甲方則按合同約定直接扣掉乙方的運行服務費用。
基于這樣的方式和要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鐘曉紅認為,合同環境服務,對服務提供方來說,具有較強的門檻要求,對于企業來說,起碼要具備5種專業的素質和能力:
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環保效果負責,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生態環境的守護者。
技術集成能力:要實現環境效果,必定要采用各種技術手段。這就要求環境服務業企業具有強大的技術集成能力。
工程建設能力:解決環境問題多需要上馬工程項目,環境服務提供者應具有豐富的工程建設和管理能力。
設施運營能力:在我國環保設施建設高峰期趨于結束之后,環保設施的運營必將是環保產業競爭力的重點。環境服務提供者必須具備很強的環保設施運營能力,方能確保環保效果的達成。
投融資能力:在為業主提供環境綜合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要求服務提供者具備投資能力,有的甚至要求具備超強的投融資能力。這也是當今領先環保企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傅濤認為,對于環境企業,合同環境服務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相比傳統模式,對企業要求更高,但是一種更先進、更徹底的責任承擔方式。借用合同環境服務模式,環境企業可以在市場上形成更強的競爭力,獲得廣闊、靈活的操作空間,在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的同時獲得更高收益。